如今,中国大妈们的“广场舞”已经席卷全国各地,有人把它称为是噪音、扰民的代名词。而在隔海相望的日本东京,儿童的声音算不算噪音,属不属于扰民,也掀起了一轮社会争议。
2000年,东京都出台了一个《环境确保条例》,规定了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地点的音量标准,超出这个音量就被视为噪音扰民。2012年,有家住东京都练马区的居民根据这个《环境确保条例》,起诉了一个保育所,称保育所里的孩子们的声音超出了音量标准,属于噪音扰民,要求区政府管理整顿该保育所。
经实地测定,孩子们玩耍的声音的确超出了该地区的音量标准,但将孩子们的声音跟工厂、暴走族、街舞大妈们制造出的声音相提并论,都列为“噪音”,归于管制范围,似乎也太不近人情,而且显得有些滑稽。为此,东京都从2014年3月开始,就着手起草《环境确保条例修改草案》,拟将新生儿到学龄前儿童的声音,都排除在《环境确保条例》的管制范围外,理由是学龄前的儿童正是最好动也最贪玩的阶段,一旦成为小学生,就要受管束,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
2014年12月到2015年1月,东京都议会还专门在都内49个区域进行问卷调查,公开征求意见。调查结果显示,有13个区都反对现有的《环境确保条例》,认为有必要修改,有10个区基本赞成,但也感到存在放宽的余地,还有3个区认为没有必要修改。对于是否应该将儿童排除在管制范围外,有2个区表示学龄前的儿童不应该是管制的对象,有10个区认为小学生也不属于管制对象,还有8个区认为初中生也不应该列入管制范围。
但事实上,东京都民对于儿童乃至中小学生的“噪音”忍受值是比较低的。世田谷区的一所公立中学的校长无奈地透露,“只要附近有一个居民感到校园里的声音过大,打电话来抗议,我们就得想办法对应,学校在运动会等集体活动举办前,都会每家每户地送道歉信,请求他们在活动当天多包涵。”练马区中学的一位老师也透露,“有附近居民抗议,说早晨做运动的学生们的声音太吵”。大田区中学的学生游泳池距离最近的居民家只有数十厘米,最近正在紧急建设一道2.5厘米厚的隔音墙。目黑区的一位教师还说,“最近有附近居民反映,老师讲课的声音太大,这书可怎么教啊!”世田谷区的区长保坂展人也情绪激动地对记者说:“希望修改草案里可以将新生儿到18岁青少年的声音都排除在噪音管制范围外,我们这个社会不能畸形发展,不能对孩子们的声音都表现得如此不宽容!”
在听完校方的意见后,自然也要听听东京都内普通民众的意见。在接受采访的134人里,有79人表示,“想笑就笑,想叫就叫,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如果孩子们都不能自由自在地到户外玩耍了,体质肯定会下降”。有45人表示,“实在受不了孩子们凑在一起发出的声音,尤其是对于上夜班的人来说,那简直就是折磨”、“强迫那些居住在学校或幼儿园附近的居民忍耐大分贝的声音是不公平的,这事儿应该由政府负责,拨专款修建隔音墙”、“如果把学龄前的儿童的声音都排除在噪音的规制范围外,就会让一些保育所越发的肆无忌惮”。也有个别受访者指出,“每个人对于噪音的忍受程度都不一样,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衡量方法。所以这事儿很难办。”
其实,只要反思一下问题本源,就应该认识到社会有义务为孩子及其父母确保一个宽松、自在的成长环境和育儿环境,但在高龄化、少子化问题严峻的日本社会里,成年人能接触到孩子的时间和场合都比较少,所以才会将听不惯的声音通通视为“噪音”。修改草案只是一个缓冲,真正应该改变的,是日本成年人以及社会整体的意识。
至于中国大妈们热情奔放的“广场舞”所产生的噪音污染,就不仅仅是社会宽容度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