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东京警视厅以涉嫌预谋、准备私自参加对外战争的罪名,对试图加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北海道大学生进行了讯问,并搜查了他和同伴的住宅。10月7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记者会上强调:“将切实采取极端组织对策”。
作为“安全地带”的日本,如今也不太平。有知识的年轻人意图投身恐怖组织,背后传达出的讯息值得思考。
独立思想弱,容易受蛊惑。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当人自认被群体排斥时,就容易走向极端。《朝日新闻》采访警方后,发现该学生“就职活动不顺利”,还说“我想死在叙利亚”“反正我在日本也迟早要自杀”。这名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学生目前尚在休学中,他自认被社会孤立。今年4月他抛弃一切,来到东京,就是为了找“同好”“共赴黄泉路”的。本来认为自己理应有光鲜的人生,结果却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一蹶不振。由此悲观失望至极,极端思想就仿佛“燎原之火”在心中熊熊燃烧,如此失去理性,或许只是为了博得一点存在感,让世界知道“我来过”。不愿面对现实,出了问题只知怨天尤人,高等教育没有培养出“独立之精神”,却让他陷入“极端之思想”。背后反映出的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有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须知法西斯主义正是借世界经济危机而起,大量对现实不满的人会拿“极端”当发泄出口。
承平日久,右翼军迷百无聊赖“找刺激”。2015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在战后诞生的日本人几乎很少了解战争的真相。一方面是由于战后国际形势突变,冷战开始后,出于对共产主义阵营的“对抗需要”,日本极少宣传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史。而日本在战后正规教育中,也极少教授近现代史,导致年轻人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日本自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持续低迷,造成日本开始“右倾化”,形形色色的右翼组织、言论开始包裹着“民族主义”的外衣四处宣传。和普通的“军事迷”不同,这些右翼军迷时常沉醉在昔日所谓 “大日本帝国的荣光”里不能自拔,时刻希望复辟军国主义。研究旧日本军的“巨舰大炮”成了日常“雄心”的寄托,凭空意淫,甚至宣扬再次发动侵略战争,弥补“遗憾”。“伊斯兰国”肆意屠杀人质,正好让这类人有了“敬仰目标”。
国际形势变化,恐怖主义手段“翻新”。9?11事件后,国际恐怖活动主要呈现出六大发展趋势:高科技化、松散化、意识形态化、本土化、灵活多变、年轻化。以伊拉克和叙利亚为主要根据地的“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一直利用社交网络“做广告”,“呼朋引伴”,尤其加强在发达国家年轻人中的招募工作。据美国公布的数据,亚太地区约有1000人参加“伊斯兰国”。虽然其中不能排除有印度尼西亚“回祈团”、新疆“东突”等有组织的加入,但更多的参加者却是平时同伊斯兰极端组织毫无瓜葛,仅仅基于个人信条就加入“伊斯兰国”的人。日本也不例外。
“恐怖”背后是“恐惧”,既是个人被排斥的“恐惧”,也有恐怖行为制造出的“恐惧”。或许,不仅仅是日本大学生的问题。